| EN 手机版

主页 > 前沿动态 >

我国共享大科学装置介绍——专用研究设施
发布时间:2022-08-01 15:30

            1.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BEPC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由注入器(BEL)、输运线、储存环、北京谱仪(BES)和同步辐射装置(BSRF)等几部分组成,有两种运行模式:兼用模式优化于高能物理对撞实验,同时也提供同步辐射光;专用模式专用于同步辐射研究。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τ轻子与粲物理和同步辐射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

2.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亦称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规模最大、加速离子种类最多、能量最高的重离子研究装置,由ECR离子源、扇聚焦回旋加速器、分离扇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束流线、新建的冷却储存环主环和实验环等主要设施组成。其主要科学目标是以开展重离子核物理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3.神光Ⅱ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装置

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简称神光Ⅱ装置)由八路系统及神光Ⅱ多功能高能激光系统组成,能在十亿分之一秒的瞬间发射出功率相当于全球电网总和数倍的激光束聚集到靶上,形成高温等离子体并引发聚变,进而开展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和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4.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运行条件下新的工程物理问题;近堆芯、稳态等离子体的实时控制及安全运行;稳态高功率加热条件下新的物理问题,特别是高能粒子相关行为;稳态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约束及输运行为;稳态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稳定性和控制;稳态偏滤器条件下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未来反应堆加热、诊断及控制技术。


(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5.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主要科学目标科学目标是依托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开展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分析蛋白质修饰和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的分子活体成像,阐释蛋白质与化学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蛋白质相关的计算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大力发展蛋白质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新药物靶点的发现为突破口,结合创新药物的发展,研究蛋白质药物新靶标功能活动的结构特征,形成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体系和我国蛋白质科学及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

6.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一架中国天文学家发明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新型光学望远镜,即“王-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其科学目标集中在河外星系的观测,银河系结构和演化,以及多波段目标认证三个方面。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7.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以下简称“大亚湾实验”)是一个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高能物理实验,其利用反应堆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测量中微子混合角θ13,以研究其振荡规律,对了解微观基本粒子的性质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8.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主导国际低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探测星际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9.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简称“武汉P4实验室”)是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标是成为我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和开发中心、烈性病原的保藏中心和联合国烈性传染病参考实验室,作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平台体系中的重要区域节点,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和生物防范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和生物安全平台支撑作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0.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主要科学目标包括: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开展全天区伽马源扫描搜索,探寻暗物质、量子引力或洛仑兹不变性破坏等新物理现象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1.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EarthLab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EarthLab主要科学目标为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索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探究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我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模拟与观测数据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实现对地球系统复杂过程在中尺度分辨率的定量描述与模拟,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0

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开放·信任·合作

京ICP备17070711号-8